核心提示:爸爸妈妈为何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?由于爸爸妈妈感觉孩子太磨蹭,打乱了我们的步伐,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步伐。
别对孩子说“快点”
“起床!起床!快去洗脸,快去刷牙……”前不久,一段名为《母亲之歌》的视频在海外网站被疯狂点播。整首歌只听到一位妈妈急切的、不容置疑的催促声:“快点啊,快点啊,不然就来不及了!”中国人听了哑然失笑——原来普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。
《母亲之歌》描述了一个不能否认的现实:孩子与大人一样,每天生活在催促之中,迅速、高效、忙碌、省事,成为最基本和理所当然的生活状况。过去,爸爸妈妈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“慢慢走,小心跌跤”“慢慢吃,小心噎着”,目前孩子听到最多的是“快点吃饭”、“快点做作业”、“快点弹琴”、“快点睡觉”,甚至“快点玩”。
哪个的步伐被打乱?
爸爸妈妈为何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?由于爸爸妈妈感觉孩子太磨蹭,打乱了我们的步伐,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步伐。
少儿科技馆里,4岁的梦梦在运动传送装置边,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,转动把手,看小球前进、落下、再前进……在旁边的母亲烦躁地走来走去:“老玩一个有哪些意思?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!”不容分说,她拉起孩子就走。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……
“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、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,我就在一边按捺不住。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,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步伐,于是干脆拿勺舀饭往女儿嘴里塞,而且成了正常状态。”32岁的何女性说,自己也了解这种做法不对,“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,我才能安心。”
如此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,对大部分爸爸妈妈来讲并很熟悉吧?大人一直期望孩子按我们的想法、我们的步伐行事。其实,大人与孩子的生活步伐、生理步伐与生命步伐都是大不相同的。孩子有我们的步伐,对他们而言,感觉最舒服、最顺畅、最有利的就是适应自然的生理步伐。假如孩子的生活步伐过快,会干扰身体的激素分泌,对身体和心理都会导致损害。
常常被打乱步伐的孩子,一般都会有早熟、易烦躁、耐性差的特点,或截然相反,表现为反应迟缓、自我压抑、对某些事物过分依靠。
第一类孩子掌握了取悦别人并优先满足别人的愿望,第二类孩子却因没办法达到爸爸妈妈的需要而感到自己是“坏孩子”,从而失去自信。这两种状况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。
停不下来的爸爸妈妈
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、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法、更高更快更好的规范……都促进爸爸妈妈根据自己觉得正确的规范去催促孩子,就像母亲携带孩子匆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,打仗一般紧张。这其中,孩子的步伐问题常见被忽略了。
周末、节假日,爸爸妈妈让孩子快点吃饭,吃完饭快点做作业、画画、弹琴……孩子们不只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步伐的重压,出了校门依旧不能清闲。父母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:周末不只应该是放松的日子,也是用来深切知道孩子各种需要的机会。
42岁的李女性在儿子8岁过生日那天大受打击:孩子想要的过生日礼物居然是“一个什么都不需要干的周末”。她说:“我首次这样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,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惊了我。”
1970年,于贝尔·蒙达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,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,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、进步及生活环境展开了完整的研究。基于此,西方发达国家把学龄前儿童天天有效的学习时间定为3个半小时。这个时间在大部分状况下被延长至4个半小时。通常情况下,小学生天天上课的时间为上午9∶00到11∶00、11∶30或12∶00,对于年龄较长、级别稍高,或对信息同意、消化更快的孩子,则在下午适合添加几小时,一般从14∶30到15∶00、16∶00或16∶30。
尊重孩子的磨蹭催促孩子,在日常是一种正常现象,它能教育孩子,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。但,当催促过多地表目前与孩子的关系上时,一般是由于爸爸妈妈自己的焦虑。当爸爸妈妈没办法克服这类焦虑,将这类焦虑转嫁给孩子时,伤害就在无声无息中发生了。
常常被爸爸妈妈催促来催促去,孩子会质疑我们的生活步伐,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,要么渐渐认可爸爸妈妈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,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法生活,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愤怒。
当然,一味地指责父母也是不公平的,由于父母承受着巨大的重压。社会近况已经没有有益于人体自己进步的步伐,找到一个合适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更是愈加困难。从深层意义上研究,热衷快步伐,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。假如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步伐,非常累却不可以停下来,那是由于大家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: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、对死亡的恐惧、对消极状况的恐惧,与对抑郁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。
作为父母,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块放慢步伐去生活。如此做不只事关家庭生活品质,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要紧。假如爸爸妈妈只教会孩子自主用我们的身体和头脑,却没让孩子掌握怎么样产生我们的思想,去勾画并形成各种定义,岂不是一种失败?而勾画并形成各种定义的技能,孩子总是是在游戏中获得的。
放慢速度绝不止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,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,去想象,去考虑。让孩子依据我们的步伐去吃饭、着装,从而让他知道自己是哪个,会做些什么。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玩耍,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、定义化,从而区别想象与现实,言语与行动。这所有可以使他发现自己并知道别人,最后形成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。
一行禅师说:“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。”对父母来讲,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安静的气息,也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一课。
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一书中写道:“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看着这个双眼清亮的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。是的,我想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5岁的手指。孩子,慢慢来,慢慢来……”